詐騙集團在哪個國家,诈骗集团最新消息

作者:admin 发表于:2024-09-10

  

  

  编者按

  近日,山东女生徐玉玉因9900元学费被骗走,心脏骤停去世;大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诈骗后猝死。一桩桩悲剧,让社会各界深恶痛绝,对电信诈骗的挞伐之声空前高涨。放眼海外,电信诈骗犯罪无所不在,从未根除。有鉴于此,美日两国织密法网,祭出重拳,严打电信诈骗,值得中国借鉴。

  美国篇

  2015年,美国财政部破获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桩冒充国税局的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超1500万美元。2013年以来3000余人在这起骗局中上当,受害者大多被骗5000美元,损失金额最大的高达50万美元。

  据美国媒体报道,这个诈骗集团总部设在印度,利用电脑技术伪造IP地址,假冒美国国税局探员从华盛顿给民众拨打电话。行骗者在电话中口气严肃、不容置疑,能够轻易说出接电话者的身份、税务资料等信息,令人相信:如果不赶紧按照特定转账指令“纳税”,就等着坐牢吧!抓住民众的心理弱点,行骗者一会儿在电话里报出“执法证件编号”,一会儿宣读“逮捕令”,以权威姿态震慑受骗者。

  “我这辈子从没被捕过,当然害怕得不得了。”有新泽西州居民告诉媒体。行骗者在电话里声称将没收他的汽车、房子、银行存款,还要让他坐5年牢。前橄榄球星弗兰克接到电话时惊惶失措。“当时我脑子里唯一想到的就是:我要坐牢了!我要因为逃税被铐上手铐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了!”

  从源头堵截诈骗信息传播

  “

  面对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行为,美国主要依靠两部法律加以积极应对:一是1991年国会通过的《电话消费者保护法》,二是2003年生效的《控制非自愿色情和推销侵扰法》。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向消费者发送与商业营销、产品推广、服务广告有关的垃圾短信。用户只能在两种情况下接受此类手机短信:一是明确表示同意接收;二是这些短信用于紧急情况。

  根据《电话消费者保护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推出了“拒绝来电名单”(Do Not Call),任何人都可以到网站上免费注册自己家的电话及手机,选择是否接受电话推销的来电,一旦被用户列入拒绝来电名单,对方31天内都不能再给消费者打电话,若强行推销、欺诈,消费者有权向网站投诉。除慈善机构、政治团体等公益性质的机构外,任何人通过自动语音电话向人推销,都属于违法行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平均每分钟就有大约5个和诈骗相关的电话。根据调查问卷,2013年,美国有将近1760万移动用户收到电话诈骗,损失高达86亿美元。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骗子们经常采取的骗术包括:假冒缺钱的子女、国税局人员、技术供应商、彩票官员。

詐騙集團在哪個國家,诈骗集团最新消息

  “近年来电话诈骗犯花样百出,手段也向技术性发展,他们会借助电脑木马病毒侵入你的电脑,获取你的身份信息、社保号、信用卡账户等信息,然后冒充公职人员诱骗你上当。”美国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的萨拉警官曾提醒。

  帮助追回被诈骗的资金

  鉴于电信诈骗手段变化多端,美国对此类犯罪的防范也逐步由通讯渠道转向银行渠道。美国法律规定:当事人转账后可以对自己的转账行为提出异议,并有权要求立即冻结对方账户;银行有义务帮助用户追回因诈骗而损失的资金。

  《纽约时报》曾报道,缅因州患有早期老年痴呆症的阿什琳和女儿艾米丽冷战,因为艾米丽强行收走了她的支票薄。“妈妈几乎每天都有几通电话,要么推销商品,要么自称慈善机构要求捐款。”女儿发现妈妈签的支票中有上万美元是捐给自称保护野生动物、救助贫困儿童或军人的机构(居然要求捐款给阿富汗士兵买针线包)。“这些可恶的骗子滥用了人们的好心,最糟糕的是一旦某个诈骗团伙骗走了你的钱,其他团伙似乎就找到了你。”

  美国警方加大打击电信诈骗力度,深入社区宣讲防骗知识,用典型案例警示民众。联邦通信委员会敦促美国电话公司立即采取措施,免费为消费者提供自动呼叫电话的拦截技术。通信运营商AT&T、苹果、谷歌,已同意严打日益猖獗的自动拨号电话诈骗犯罪现象。

  日本篇

  号称治安世界第一的日本也不是“天下无贼”,始于2003年的“是我,是我”电话诈骗,曾经猖獗一时。

  2013年,电影《是我是我》上映,讲的故事是,家电商城员工永野均,偷偷拿走快餐店邻座白领职员大树的手机,再假冒儿子身份,打电话从大树母亲那里骗钱……

  人气漫画《Gangoose》全面解析了电信诈骗犯罪团伙的内部结构。从上往下依次有:提供资金支持的金主;管理团伙的番头;管理银行账号的人(道具);寻找欺骗对象,收集资料汇集数据的人(名簿);负责打电话的表演人;有人负责提款,还有人负责与欺骗对象见面,不一而足。

  技术手段严控“汇款诈骗”

  针对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2004年,日本警视厅发布全国统一名称“汇款诈骗”,设立了副部长级别的防范本部,各区县设有独立的搜查班和技术班,每年都会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向公众开展宣传,征集对策。

  为了严控“汇款诈骗”,日本制定了银行、通信行业的实名认证以及严格的审查手段,确保银行账户及通讯账户均可追查到人。2008年,实施《汇款诈骗救济法》,一旦发现账户异常,银行可直接冻结受害人的账户,返还被骗金额。

  2011年,部分日本银行在ATM机上安装手机信号干扰器,用户在取钱或汇款时不能使用手机,防止犯罪分子用手机指挥用户操作取钱。2013年,富士通和名古屋大学开发了手机对话内容分析的APP,将诈骗常用的关键词设定为危险词语,一旦电话内容中包含该类词语,手机马上发出警报,屏幕上出现提示语:“这可能是诈骗电话,请注意!”

  日本警方还透露,将针对特殊诈骗采取独特的遏制手段,委托有关公司利用自动拨号系统向嫌犯团伙使用的手机持续拨打电话,“让嫌犯放弃犯罪”(警方负责人语)。

  只要泄露个人信息就判刑

  日本杂志《AERA》记者调查发现,实施诈骗的主要是20岁出头的年轻一代,大多有“童年贫困”的经历而被诈骗集团成功洗脑——“通常情况,从那些有钱的老年人手里搞点钱出来,不算是最严重的犯罪。”这些年轻人在对老年人实施诈骗时,甚至产生了莫名的“侠义感”(畸形仇富心理):“凭什么你们可以那么有钱?”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个人信息保护这一棘手问题。2003年,日本颁布《个人情报保护法》,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或个人被定义为“个人情报对应事业者”。一旦发生情报泄露事件,不管是否对被泄露者造成损害,“个人情报对应事业者”都要负上刑事责任。相对于民间机构负责人半年以内的刑责,国家公务员罪加一等,要判处1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请注意,是不管是否造成损害,并且是刑事责任。

  以上还只是把关不严或工作失误造成的渎职情况。如果是为了获得不法利益而出卖个人信息,不管买家将泄露的信息用作什么犯罪,卖家都是从犯。

  呼吁民众多与家人联系

  日本调查记者梅本正行称,“是我,是我”只是最低级的电话欺诈。听到对方一句“是我说我”,不少老人都误以为是自己久未联系的儿女。骗子巧舌如簧,“我有急用,明天就来不及了,赶紧给我汇款”。来不及多想,老人急忙跑去银行汇款,血汗钱“黄鹤一去不复返”。

  日本一名声优(配音演员)表示自己就遭遇了电话欺诈。听对方的声音一点都没有破绽,真以为是自己的儿子,闲聊一会儿发现对方露出马脚,这才没有上当。他调侃道:“这些骗子要是来做声优,那我们就没工作了。”

  日本政府也拍摄多则公益广告,呼吁民众多往家里打电话,防止父母受到电话欺诈。广告中母亲上当受骗后受到儿子指责,母亲说:“自己老了,只想着这笔钱能够帮到你就好了。”儿子恍然大悟,原来能够防止母亲受到电话欺诈的,是自己。平常多打电话关心母亲,母亲也不会上当受骗了。

  “是我是我”诈骗如昨日黄花,日本妈妈对这类电话诈骗开始免疫。比如,骗子说“是我是我,遇到麻烦了,被公司炒鱿鱼了”,妈妈淡定地表示“你不是都没工作吗”;聪明的妈妈,让骗子在电话中说出最喜欢的37个卡通人物,傻眼的骗子只好挂了电话;最夸张的是,骗子在电话中说“是我是我,我不小心搞大了女孩子的肚子,给我20万日元”,妈妈回答:“我的儿子是处男!”(俞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请发表您的评论